王怡然
《全国教育培训工作规划(2024—2028年)》强调,分级分类开展专题培训教育培训 。从干部到基层,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,不同层级、不同领域、不同岗位的群体,知识结构、实践需求和成长路径千差万别。只有通过分级分类的精准导航,贴近需求和岗位需要,才能最大程度释放教育培训的效用。
以“分层”破题,构建教育培训体系的“金字塔”教育培训 。教育培训的分层逻辑,本质是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。不同层级的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使命,如省部级干部需有较宽的战略视野,基层需有较强的实践本领。对于干部,培训需聚焦“国之大者”,强化政治判断力与战略决策力,将课堂延伸至改革攻坚的深水区;对于中层骨干,要锤炼“穿针引线”的落实能力,在政策解读、矛盾化解等实务中磨砺担当;而针对广大基层,重点在于筑牢信仰根基、提升服务本领,把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。要通过金字塔式的分层设计,让战略决策层的前瞻视野、中间执行层的枢纽作用和基层落实层的末梢感知形成有机循环,既避免“上下一般粗”的资源错配,又形成头雁领航、群雁齐飞的示范效应,真正让每个层级的都在教育培训中找到“坐标系”。
以“分类”增效,激活教育培训供给的靶向性教育培训 。分类培训的要义,在于打破千人一面的供给惯性,转向量体裁衣的精准供给。这种分类不是简单的标签化分组,而要基于所处行业、岗位特征、能力短板进行立体画像,如农村需要的是乡村振兴的“金钥匙”,社区渴求的是基层治理的“绣花针”,企业期待的是创新发展的“路线图”。要构建“共性+个性”的双轨课程,既要有党味十足的主课,也要有鲜味浓郁的选修课,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体系。要通过建立需求清单—资源清单—项目清单的动态匹配机制,让教育培训从“配给制”转向“点单制”,让培训实效转化为看得见的战斗力。要建立供需对接思维,既避免学非所需的资源浪费,又训用脱节的现实难题,让既补钙壮骨又强筋健体。
以“融合”赋能,打通教育培训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教育培训 。分级分类的最终目的,是实现教育培训成效的全域贯通,打破层级壁垒、领域界限,构建纵横交织的教育生态网。在纵向上,既要确保中央精神的一竿子插到底,也要畅通基层经验的自下而上反馈,让田间地头的鲜活案例成为优化顶层设计的源头活水。在横向上,要促进不同领域的跨界交流,让的“政策视野”与农村的“泥土智慧”碰撞火花。要推动教育培训成果转化为实践动能,将培训考核与干部任用相衔接,让学习成效与岗位职责相匹配。促进学用相长,防止“一训了之”的形式主义,激发学以致用的内生动力,破除“学用两张皮”的痼疾,让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,在广袤大地开花结果。